關於進口美豬的一些雜想

 

 

 

 

 

 

 

 

 

 

 

 

 

 

有些問題是複雜的

比如台灣豬肉的優質毋庸置疑,從美味的街頭小吃如魯肉飯、黑白切、蒜泥白肉、金針排骨湯,到費工耗時的的滷蹄膀、梅干扣肉,醃篤鮮,每一道過去我們熟悉的佳餚,都是用台灣豬肉做成的。

美豬因為屠宰方式不同,肉質腥臊許多,開放美豬進口台灣或許有條件交換,或許是逼不得已,無論理由為何,都令人感到擔心那會如何影響這個世代對於飲食記憶的分佈。

 

 

這支IWA5是由香檳王前釀造總監 Richard Geoffory 在滿壽泉酒造進行製造的,主要是因為由隈研吾設計的白岩酒造尚未落成,所以在背標上會看到滿壽泉為製造元,白岩則為販售元的字樣。

由五種酵母、三種酒米混合釀製,入口即感受到類似於滿壽泉風格的飽滿,散發類似漬柑橘蜜餞、甜潤微熟的米旨味,木質調香氣,酸度延伸感長,到尾部反而收的清雅。

IWA5 這調性是好搭油脂豐富的滷肉的,飽滿旨味容易帶出醬汁與肉質的甜味。然而隨著習慣演變與時間過去,未來還有多少人能在舌尖上即分辨出台灣豬肉與美國豬肉的差異呢?

有些事,真的很複雜

就像明年Richard Geoffory的白岩酒造落成後,因為人、事、地的環境條件有許多改變,酒質肯定又是翻新風味,喜好就是見人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