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福島縣會津盆地,高橋庄作酒造店以一種近乎信仰的態度實踐「土地性」,再到對傳統農書《南書》的應用與酒粕再利用的循環設計,會津娘不僅是一家酒廠,更是一個凝聚風土、記憶與創新的有機體。

圖片來源:髙橋庄作酒造店
關於「高橋庄作酒造」
高橋庄作酒造店的歷史記錄因戊辰戰爭的大火以及多次火災而消失,因此創業時間無法確定。不過,可以推測大約在1871年,隨著酒造鑑札制度的更新和酒稅管理的加強開始釀酒。初代為高橋庄平氏,經歷戰爭後被迫停業,但戰後復業後,1985年在第五代蔵元、四代目庄作氏的帶領下,轉向以品質為重的釀造方向。
酒造秉持「土產土法」的理念,使用會津產五百萬石米為主進行釀造。近年來,也積極投入自家圃場的有機栽培米,並在不同的圃場表現出獨特的風土(terroir)特性。為了更深入研究會津產的早稻品種,也使用來自其他縣市的契約栽培晩稻品種,純米吟釀級別則通過不同品種和產地來表現各自的個性。

圖片來源:會津娘官方Instagram
入口後感受到微微的氣泡,口感柔和且濃郁,細膩稠密的甜味縈繞在口中,伴隨著柔軟的酸度。冷飲就非常好喝,接近室溫時層次和風味都更加濃郁,值得細細品味。
地域密著與品質至上

現任社長第六代蔵元、五代目高橋庄作
會津娘的釀造團隊由當地年輕人主導,從插秧、收穫、乾燥到碾米皆由自家完成,徹底貫徹「土產土法」(在地原料 × 在地方法)的理念。這種對產地的高度依存,既是對風土的尊重,也是品牌價值的核心。
除了清酒釀造,酒造亦延續先祖的果樹栽培與林業事業,推動多元化經營,使品牌在文化與經濟面皆實現長期可持續性。

圖片來源:會津娘官方Instagram
工藝創新與品質控管
會津娘將「鮮度」視為清酒表現的核心,但此鮮度並非指「年輕」,而是指從稻米個性中發展出的純淨與生命力。他們捨棄高效率的熱充填技術,改以冷瓶詰後再以巴氏殺菌保鮮,並使用自山林取得木材打造器具,連接傳統與現代。
此外,在麴室與發酵控制上極為講究,每一道工程都顯示他們對專業技術與產品一致性的執著。

圖片來源:髙橋庄作酒造店
風土化策略:田地即品牌
在產品企劃上,會津娘發展出「一連一條」系列——以一塊特定田地所產酒米釀造一瓶酒。例如「羽黒7」與「羽黑前27」兩塊田地便展現出土壤組成、氣候條件與熟成潛力上的迥異,反映出真實且具年份記憶的風土性(terroir)。
每瓶酒附上QR碼,消費者能即時查閱該酒的產地資訊與田地背景,讓飲酒行為成為一次知識與土地的連結。
充滿果實般的酸甜感,讓人聯想到檸檬草及綠意,伴隨著鮮明爽口印象,米的鮮味逐漸擴展,尾韻以柑橘酸味結束。
農法的反思與未來對策
面對主流的慣行農法,會津娘並非一味否定,而是在認可其效率的同時,提出生物多樣性、耐藥性與過剩生產等長期問題。他們選擇轉向有機與減農藥栽培,並致力於利用在地微生物與自然循環方式培養健康的土壤。
這些策略不僅呼應現代永續發展(SDGs)的核心價值,也為農業與釀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啟發案例。

圖片來源:會津娘官方Instagram
會津娘不是在製造一種「商品化」的清酒,而是在透過釀造重構人與土地、人與歷史、人與味覺之間的連結。品牌的核心不是哪一種品飲風格,而是一種願意面對土地與歷史的誠實姿態。
在一瓶酒中,我們喝下的,不只是米、水與技術,更是一整個世代、整個會津盆地的呼吸與記憶。
融合和梨與青蘋果的果香,帶有淡淡的哈密瓜韻味。口感清盈,清爽的甜味,酸度纖細,尾韻帶有柔和的苦澀感,使整體風味更加鮮明,展現有機土壤累積的美好韻味。
參考資料:髙橋庄作酒造店
責任編輯:潘昱嘉
核稿編輯: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