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灘酒研究會
「速釀酒母」(也稱作「速釀系酒母」)是清酒釀造中用來培育酒母的一種方法,起源於明治末期(約 1900 年)由江田鎌治郎所創。
其核心原理在於:
不依賴乳酸菌自然生成的乳酸,而是直接添加乳酸,以抑制及淘汰雜菌;初期大量添加純培養的優良酵母,以保持酒母具有高純度的酵母群體。
這兩者的結合可確保釀造環境安全、酒母品質穩定。
與傳統的生酛系酒母相比,速釀酒母具備以下優勢:
不受氣溫波動影響,能安全培育酒母;工程短,省時省力;可以高純度培育已知特性的優良酵母;可輕易培育出品質穩定的酒母。
一般製造流程如下:
醪造溫度約在 18–20 ℃;像水麹約 3 小時後,加入酵母,再投放蒸米完成酒母的製備;由於蒸米較軟,製作後不進行攪拌,而是在約 8–10 小時後開始進行約 12 小時的「汲掛」作業(將酒母內部的液體架回外側),以促進糖化並使溫度均勻下降;汲掛後,溫度大約降至 10 ℃左右,進入低溫休息階段,隨後依次會經歷初暖氣、膨脹、湧出,並於第 11–12 天進入成熟階段。
酵母添加的時機與數量,以及汲掛後的溫度下降程度,會影響後續發酵過程的速度與品質控制。
責任編輯:詹玉凝
核稿編輯: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