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亂入了一個磚頭掉下來都會打到酒武士的地方,再次感謝老師的提拔,讓小的可以坐在這個充滿各種神佛的地方吸收一些靈氣。
因為雨雨體很長(?)這裏先分享了美洲與澳洲部分,歐洲與亞洲就…等待完成XD
清酒正式邁入全球文化資產的舞台
自 2024 年 12 月起,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將日本清酒、燒酎與泡盛等「傳統釀酒技術」(伝統的酒造り)登錄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決議不僅是對日本酒百年釀造智慧的肯定,也象徵著清酒正式邁入全球文化資產的舞台。
然而,在日本以外的世界角落,這股浪潮早已悄然發酵。從紐約的清酒吧、雪梨的餐桌,到瑞典的品飲教室,清酒正以各自的語言與形態,重新定義「飲酒文化」的邊界。
它不再只是和食的陪襯,而是一種能跨越文化、語言與國界的象徵。有人以當地米與水重新釀造,有人以教育與理解重新詮釋,也有人透過旅行與品飲,重新找回對「發酵」這件事的浪漫。
酒サムライサミット2025
上週我有幸參與到(蹭到?)京都舉行的 酒サムライサミット2025,這場峰會由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主辦,邀請四位代表性講者分別自美洲、歐洲、大洋洲與亞洲發表報告
– John Gauntner(美洲代表)
– Åke Nordgren(歐洲代表)
– Simone Maynard(大洋洲代表)
– Micky Chan(亞洲代表)
他們分別從產業結構、市場動態、文化教育與消費習慣等角度,
描繪出清酒在不同地區的真實樣貌。

圖片來源:雨雨提供
北美市場–從移植到創造:清酒的第二故鄉
超級超級榮幸有機會聽到John Gauntner的演講,小菜雞表示感動落淚。
美國的清酒生產其實有著比我們想像更漫長漫長但時常中斷的歷史。
現代美國的清酒生產逐漸穩定,是在 1979 年到 1992 年之間,數家日本酒造公司於美國設立釀造廠後才開始的。
當前的北美清酒產業,已從早期的單點釀造,發展為結構完整、層次多元的產業體系。整體上可分為三個主要類型:
首先是大型且已建立的酒造,如 Ozeki Sake USA(1979)、Takara Sake USA(1983)、California Kiippon(現為 Yaegaki,1988)、Gekkeikan Sake USA(1989) 以及 Momokawa(現為 SakeOne,1992)。
這些品牌是美國清酒產業的根基,擁有完善的銷售通路與廣泛的產品線,涵蓋從平價入門款到高端吟釀酒等多個價格帶。隨著美國清酒市場的穩定成長,這些企業仍展現出強勁的擴張潛力。
其次是中型新興酒造,多半與日本酒造在技術或資本上維持密切合作,例如 Brooklyn Kura(紐約)、Origami Sake(阿肯色) 與 Dassai Blue(紐約)。
這些酒造雖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憑藉在地釀造的靈活性與品牌話題性,逐步建立市場認同,並被視為引領下一波成長的重要力量。
最後是小型、獨立酒造,多在 2020 年前後成立,最早的例子是 Motoi。這些酒造往往由熱愛日本酒文化的個人或小團隊創立,有些成員曾赴日研修,有些則以創新思維自行設計設備與工法。儘管規模有限,但整體釀品質量出色,呈現出「小而精」的特徵,成為北美清酒文化中最具創造力的一群。
共同的挑戰在於設備取得、專業指導與經營規模的穩定化。隨著市場擴張,部分酒造可能退出,但也會有新的加入;這種持續的流動正是產業活力的象徵。
此外,雖然北美清酒釀造者協會(SBANA)尚未具備如日本「酒造組合」般的正式制度功能,但其在業界中正逐漸發揮支持與交流的平台角色,促進北美各地釀造者間的資訊共享與合作。
整體而言,北美清酒市場已進入多層次發展階段:大型酒造提供穩定基礎,中型酒造注入創新動能,小型酒造則以個性化釀造豐富市場多樣性,共同構築出一個兼具產業規模與文化創造力的新世界。
獺祭 DASSAI BLUE Type 35 純米大吟釀 美國山田錦
旭酒造在距離紐約曼哈頓以北,約兩小時車程的哈德遜河的海德公園創立了一座酒藏。「DASSAI BLUE」的概念源自日本的諺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寓意為「超越在日本製造的原創獺祭」。
澳洲市場–從旅遊記憶到在地文化:南半球的清酒浪潮
自 2011 年以來,澳洲清酒市場的結構不斷擴張。
清酒不再是日本餐廳的專屬品項,而出現在各類酒吧、餐酒館,甚至家庭聚會的餐桌上。
消費者的認知與接受度明顯提升,從口味到搭餐方式都展現更高的理解度。清酒節、教育課程與品飲活動成為推動力量,其中以 Australian Sake Festival 和 Australian Sake Awards 為最具代表性,它們不僅促進產業交流,也形塑了澳洲對清酒的文化想像。
疫情期間雖一度中斷進口與活動,但也促使更多人在線上參與學習與分享。例如 Taste with the Toji (TWTT) 系列活動在封鎖期間成為澳洲消費者認識清酒的窗口,讓許多人第一次真正「聽見」杜氏的聲音、了解釀造的細節。此後,澳洲市場的清酒關注度不降反升,加上對發酵飲品整體興趣提升,使清酒能見度大幅提高。
為慶祝工作室成立 10 週年,Kojima Productions 與日本醸造酒品牌「作(ZAKU)」攜手合作,以工作室象徵標誌「Ludens(遊者/遊玩者)」為主題,推出特別酒款。該合作同時透過 YouTube 公開了專屬影片,展示兩個來自截然不同領域的匠人,因酒而共鳴的姿態。
產業挑戰與在地釀造
雖然清酒進口仍佔主流,但近年澳洲也開始出現在地釀造的實驗。然而,要在當地穩定釀造出高品質清酒仍面臨多重挑戰:
1. 米的可得性(Rice Availability)
澳洲雖為稻米生產國,但缺乏日本專用酒米品種與精米體系。
2. 釀造一致性(Brewing Consistency)
原料、麴菌與酵母來源不穩,使批次品質差異大。
3. 缺乏精米設施(Milling Facilities)
當地尚無高精度精米設備,須仰賴進口原料。
4. 設備與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壓榨機、製麴機等多從日本進口,成本高、等待期長。
即便如此,越來越多釀造者仍選擇投入這片新領域,他們強調「澳洲風土(Australian terroir)」的概念,試圖以在地水質與氣候創造出屬於南半球的清酒風味。
清酒正逐漸從異國飲品,轉化為澳洲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當清酒開始以澳洲的語言被理解與釀造,
一種全新的「在地清酒文化」也正悄悄成形。
資料來源:日本酒初心者的不專業筆記
責任編輯:潘昱嘉
核稿編輯: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