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 Wine Challenge Judging Guidelines 紀實
(本訓練課程以及評論全程使用英文)
集結日本各地的葡萄酒講師來當評審,然後請了三位MW來坐鎮,評審前4小時的味嗅覺校正。
同產區同品種校正
禁止使用SAT法來撰寫評論,然後看到很多剛拿到diploma 的人有點崩潰,大概是長年受的訓練模式被打破了,突然叫他們講評就卡住了。
規則:品飲10秒、寫評論20秒,然後進行吐杯與換品。
心得:我一直覺得所謂的SAT只能當作基本功,寫評論的方式有千百種,亞洲人很喜歡把課本的東西背起來然後覺得自己學完了,通常會被那個框架侷限。
侍酒師與釀酒師的心理戰
其中兩位MW擔任課程品飲,不難發現侍酒師出身的MW專攻如何形容與販售,使用很多「形容詞」。釀酒師出身的MW則更多專注於「名詞」的表現。
現場邀請了其他的釀酒師來分享,然後就發生了侍酒師與釀酒師的角力。
有些味道例如浸皮太久造成的氧化臭,以釀酒的立場來看會覺得是釀造的缺陷,但以銷售立場會講成複雜度變化;當這件事被提及的時候,釀酒師就噤聲,或者點頭不語表示贊同。
保留殘糖有時候被認為可以給予更多的酒體,銷售說是迎合商業市場不可取,當然這個很主觀導向,這部分讓我覺得主辦方有點誘導取向。
講到誘導,還發生盲品去年的金銀銅四款,結果去年被評為銅獎的品項,今年被壓倒性地表決為金獎。
感想:我個人覺得主持人帶有很嚴重的個人意識,既然是校正味嗅覺,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喜好上,結果弄得他的喜好和大家衝突,自圓其說地很勉強。
另外還有一個插曲,在品飲氣泡酒的時候,可能是發酵失敗導致氣泡酒氣壓不夠,他們說這是新式氣泡酒,當我翻白眼到天際時,侍酒師出身的那位MW還在吹捧,釀酒師的那位MW從頭到尾都沉著臉,我在台下暗暗發笑,真的是超級有趣。
MW也是人,也有商業考量與人性。
風土的包裝
案例探討的主題是澳洲產區,高海拔、新品種等等已經老生常談了,其中四款酒品起來味道極為熟悉,由於我們的酵母研究中心也在澳洲,一問之下才知道也是用我們的酵母,頓感親切。以澳洲酒品飲為例,15款酒中有4款是使用AB Mauri的酵母,佔比還可以;當我指名道姓說出酵母菌名稱的時候,那位MW大笑了,說:「不愧是自己家的產品,這樣都喝得出來!」
評審陣容簡介
本屆新評審為28人,其中1位紐西蘭籍以及1位台灣籍的我,本次評審將結合蘋果酒Japan Cider Challenge 、日本酒International Sake Challenge,我同時也被任命為日本酒的評審,將由松崎晴雄老師帶領我們共同評委。
8/28是第一天賽事,各位評審們加油啦!
原文出自 飛行釀酒師熊爸FB Japan Wine Challenge Judging Guidelines 紀實
核稿編輯:郭宜蓁、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