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日本酒初心者的不專業筆記

看著各種神佛都在學習,要趕快來好好看書了!!而這一次考試裡面,低溫發酵因為缺氮環境產生高級醇是一個產生吟釀香的重點,但是在我過去的學習中高級醇的生成應該要跟氨基酸含量成正相關,也就這樣特別研究了一下來跟大家分享吟釀酵母的特殊生成路徑。

高級アルコール:香氣的前驅物

在酒類世界裡,香氣的基礎來自一群被稱為「高級醇」的化合物。它們的定義是碳數三以上的醇類,名稱看似冷僻,卻是果香和花香的前驅物。清酒裡最常見的,包括異戊醇、異丁醇、正丙醇與苯乙醇。其中,異戊醇在清酒中扮演了特別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直接為酒體帶來厚度,更是香蕉香的關鍵來源。當異戊醇在酵母細胞中與醋酸結合時,就會生成乙酸異戊酯,也就是吟釀香的代表。

haccoba Ginger PON PON 薑汁汽水小馬 手工精釀清酒

自然酸味與層次豐富、溫潤細膩的辛香風味

低溫與低氮:清酒的基本劇場

清酒的特徵,尤其在吟釀與大吟釀裡,來自於高度精米與低溫長期發酵。精米過程將米外層富含蛋白的部分去除,使得可利用的胺基酸大幅減少,形成一個相對缺氮的環境。同時,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也隨之下降。再加上 8–12 °C 的低溫、20–30 天的長期發酵,整體代謝被放慢,讓酵母不得不採取不同的策略來維持生存。這樣的舞台,造就了清酒與葡萄酒、啤酒完全不同的風味邏輯。
而香氣前驅物的來源,高級醇,它們來自三條路徑:

系統一:Ehrlich 路徑(胺基酸分解)

最常見的是 Ehrlich 路徑,也就是直接分解外來的胺基酸,經過脫胺、轉化為 α-酮酸,再進一步還原生成相應的高級醇。這是葡萄酒和啤酒最熟悉的模式,也是高氮環境下的主要來源。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高級醇含量和氮源成正比。(之前讀過比較熟悉的路徑)

系統二:胺基酸生合成伴隨的路徑(overflow)糖解 → 丙酮酸 → 一路往胺基酸生合成跑

若氨不足,α-酮酸「卡在半路」,改走脫羧/還原變高級醇。
典型於低氮 + 低溫 + 長期(清酒)。
也就是當氮源不足,酵母只能自己合成胺基酸。這時,部分中間體 α-酮酸因為缺乏氨基,無法轉換成胺基酸,只好被「逼」去脫羧、還原接著轉成高級醇。特徵是異戊醇特別多,為後續香蕉香的基石。

系統三:乙酸縮合

次要補充路徑,量小但在某些條件下可見(如異丙醇、少量異戊醇)。
葡萄酒、啤酒多走系統一;清酒在吟釀條件下,系統二成為主角。正因如此,清酒的香氣可以說是一種逆境下的副產物美學。葡萄酒與啤酒的高級醇來自豐富的胺基酸供應,而清酒的吟釀香,則是酵母在缺乏資源時被迫走出的另一條道路。

 

松井酒造 神藏 KOCHI 粉色東風 純米大吟醸 無濾過 無加水 生酒 季節限定

有著獨特的複雜甜味,香氣縈繞口鼻,還有春天般的清新

A/B 比是什麼? 酒類的「代謝指紋」

代謝路徑的差異,科學上可以透過「A/B 比」來呈現,也就是異戊醇(A)與異丁醇(B)的比例。在低氮條件下,異戊醇的大量生成使得 A/B 比升高,常見數值在 4 至 6 之間;反之,在高氮條件下,異丁醇佔比增加,使 A/B 比下降至 2 至 3。如果在發酵過程中通氣過強或固形物較多,異丁醇生成更明顯,A/B 也會下降。
這一數值的不同,也解釋了酒類風格的差異。威士忌因為發酵條件中含有更多固形物與好氣環境,A/B 比偏低,酒體普遍厚重,而吟釀清酒則因低氮低溫的特徵,使 A/B 比偏高,香氣更加果香明快。

 

丸石釀造 二兔 KT 愛知好米 2025 生

二兔攜手KT,用愛知最好的米釀出的2025生酒!

 

從高級醇到酯:E/A 比與吟釀香的放大器

不過,異戊醇終究只是基礎,它能否真正化為香氣,取決於能不能被轉化為乙酸異戊酯。這一過程的效率,通常以 E/A 比來衡量,也就是乙酸異戊酯與異戊醇的濃度比。即使兩款清酒含有相同的異戊醇,如果其中一款的 E/A 比只有 0.5,那麼大部分仍停留在厚重的醇味階段,香氣顯得收斂沉悶;但若另一款的 E/A 比能達到 2.0,就意味著更多異戊醇被順利轉化,酒液便會釋放出明快奔放的香蕉香與果香,瞬間呈現出華麗的吟釀氣質。這也是為什麼在鑑評會上,評審往往把高 E/A 比的酒形容為「輕盈、奔放」,而低 E/A 比的酒則被認為「閉鎖、沉重」。

這個轉化的關鍵在於酵母細胞內的 乙醇酰轉移酶(AATase),它負責將異戊醇與醋酸結合。但影響 E/A 比的並不只是酵素活性本身,還包含整個發酵環境與酵母性格。不同的酵母株往往展現不同的轉換能力,例如協會 7 號通常比 6 號或 9 號更能釀出華麗香氣。低溫的發酵條件則進一步提升效率,因為它既減少了異戊醇的揮發,也讓轉換更順利。相反地,如果培地裡含有過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干擾酵母膜的結構,使得生成的酯不易釋放;而在發酵後期,酒精濃度過高也會壓制 AATase 的活性,導致轉換率下降。
因此,E/A 比可以說是吟釀香的「放大器」。異戊醇就像燃料,而 E/A 比決定了這些燃料能否真正被點燃。如果轉換率不高,即使積累再多的異戊醇,也只會留下酒體的厚重感,無法化為香氣的飛揚;唯有當轉換效率被推升,那股華麗的果香才會綻放,讓清酒展現出吟釀獨有的輕盈與芬芳。

 

仙禽 CLASSIC 壹式 火入 龜之尾

重返江戶,從江戶看見今天的生活,溫故而知新

香氣很脆弱:生成不代表留得住

然而,生成不等於保留。乙酸異戊酯在もろみ發酵過程中有四分之一隨著二氧化碳逸散,上槽時再損失一成五,火入加熱又帶走四分之一。等到裝瓶時,往往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低溫的意義,正是幫助這些揮發性分子盡可能留存。而像乙基棕櫚酸酯或苯乙醇等高沸點物質,雖不是主角,卻能擔任保護者,穩住那些容易逃逸的香氣。

更棘手的是,發酵的陰影中還潛藏著缺陷。低溫長期發酵時,酵母會產生大量 α-乙酰乳酸,若存在氧氣,它會自發轉化為二乙醯。這種帶奶油與奶糖氣息的化合物,在少量時或許增加圓潤感,但一旦過量,就會掩蓋吟釀香的清新,使酒體變得厚重油膩。對啤酒釀造者來說,二乙醯是最頭痛的缺陷;在吟釀中,它同樣是揮之不去的威脅。

吟釀香是酵母在低溫逆境裡的驚喜創作,但它同時極度脆弱。生成不代表能留住,留下來的只是一部分;而稍有不慎,它又可能走向二乙醯的缺陷之路。釀造的藝術就在這裡:一手抓住那些珍貴的果香,一手把潛藏的厚重風味擋在門外。每一次的學習都讓人了解到釀造工藝的奧妙與特別。

 

參考資料:

1. 吉沢, 淑., 清酒の高級アルコール・エステル. 日本釀造協會雜誌 1980, 75 (6), 451-457.
2. 池見, 元.; 斎藤, 久.; 小泉, 武.; 野白, 喜., 吟醸もろみの高級アルコール類およびエステル類の経日変化
清酒もろみにおける香気成分の動向 (第1報). 日本釀造協會雜誌 1984, 79 (2), 119-123.

原文出處:日本酒初心者的不專業筆記

核稿編輯:詹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