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清酒歷史,要從1962年拍攝的一部名為《どぶろく作戰》的電視節目切入,該節目以打擊私酒為主題。《どぶろく作戰》以淺草稅務局為背景,是一部紀錄片節目,講述了當時的稅務局工作人員在夜間秘密調查居酒屋收集證據,追查非法生產並買賣濁酒的故事。
「どぶろく」(Doburoku)是什麼?

「どぶろく」是濁酒的一種,是以水、米與米麴混合釀造而成的酒。在所有以米為原料的酒當中,這種濁酒被認為是最質樸、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正如其字義,「濁酒」是一種混濁的酒,「濁酒」的混濁狀態,可被看作是保留了米的營養、鮮味與甜味的證據。
濁酒的特徵在於:可以品嚐到米的甜味與適度的酸味、華麗的香氣,以及在口中跳躍般的神奇觸感。由於原料沒有經過過濾,因此營養豐富也是一大亮點。
從前,どぶろく濁酒常在各家庭自行釀造,農作期間也作為補充營養的飲品受到喜愛,從中也能看出它的高營養價值。
どぶろく或ドブロク(DOBUROKU,濁酒):目前在英語世界簡稱 DBRK,酒醪未經上槽過濾,含有大量的酒粕;也因為未經上槽所以不屬於清酒定義的範疇。
詳情請見:常見的濁酒分類
- 三宅本店 千福 慵懶夏日 濁酒
慵懶涼爽的北極熊
明治時代的清酒稅令
明治時期(1868-1912)之所以出現大量打擊私釀酒的事件,與當時日本政府的財政政策、現代化進程與對國家控制力的強化密切相關。在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快速現代化與中央集權的時代,政府急需穩定且龐大的財政資源來推動軍事、產業與基礎建設等各項改革。在此背景下,清酒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

辰馬本家酒造紀念1895年繳納稅款達到10萬日圓所製作的絲綢包袱布“Fukusa”
圖片來源:Hakushika Memorial Museum of Sake
自明治時代以來,私酒販賣成為持續存在的犯罪行為,在此之前的農村社會,家庭自釀酒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對政府而言,這種不經稅制監管的酒品既損及稅收,也削弱了對產業的掌控。因此,政府在1870年代逐步建立釀造許可制度,僅允許持有「酒造免許」的業者進行釀造活動,並徹底禁止民間自家釀酒,更別說是買賣等行為了。太平洋戰爭(1941)後,私酒販賣組織發展壯大,規模也隨之擴大。執法走私是一項危險的工作,自明治時代以來,每年都會造成人員傷亡。
電視節目《どぶろく作戰》
該節目於1962年12月在商業電視台播出,是首相官邸公共關係辦公室贊助的「九千萬人廣場」節目的一部分。其他與稅務局合作的節目,例如<<追查逃稅>>和<<商業與稅收>>,也在「九千萬人廣場」播出。這些節目被製作成膠片,分發給各地方稅務局,並在那裡被用作稅務局的宣傳片。

該節目伴隨著一場真實的追捕行動,首先是一輛警車鳴著警笛,前往一個生產私酒的郊區社區。然而後來行動失敗了,場景轉移至將私酒分銷的淺草。隨後,旁白開始說道:「追捕行動失敗了,但私酒仍在流通。何時、何地、由誰釀造?」這時,一位男子出現了。這位男子是淺草稅務署酒稅科科長,也是本集節目的主角。夜晚,他會偽裝成顧客,在居酒屋等場所閒逛,隨意查看是否有私釀濁酒。

特別的組合激盪出全新火花!
淺草稅務署的團隊透過勤勉的臥底調查收集證據後,請求警方協助,並再次展開追捕行動。稅務署團隊與警方一同出發,在包括民宅和小巷在內的多個地方發現了私酒。此外,在舊陶罐和垃圾桶旁也發現了私酒,這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私酒販賣的本質。這些在實際犯罪現場拍攝的影像資料,捕捉了當時緊張的氣氛以及與私酒販的互動,這是紙質歷史文獻無法呈現的。該節目真實地展現了走私場所、城鎮氛圍以及真實的執法場景,使其成為當時寶貴的歷史文獻。
該節目詳細記錄了與警方的協調與合作,但鏡頭也展現了當時的危險狀況。根據日本國稅局《周刊國稅公關》的一篇文章,在節目播出的前一年,也就是1961年,有18人因工受傷。

1962年,東京人口達到1,000萬,標誌著日本經濟快速成長的高峰。明治時期針對私釀酒的打擊並非單純法律或衛生政策,而是深植於國家現代化與財政戰略中的一環。它標誌著日本由傳統生活樣態轉向現代國家體制的過程,也深深影響了後來清酒產業的結構與日本人對酒文化的認知。看完該節目也許能帶來這樣的省思:「今日看來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快速經濟成長時期,原來暗地裡曾經發生過一場場爭奪私酒的鬥爭啊!」現在,民眾仍可以在日本稅務歷史室裡觀看到這齣已走入歷史的經典節目。
豐富的果香搭配細緻的氣泡,帶出迷人的氣泡碳酸感
參考資料:
濁酒有幾種?東京都必訪三大濁酒!兜町釀造所、木花之釀造所、東京駅釀造場。
Hakushika Memorial Museum of Sake
責任編輯:顏佳盼
核稿編輯: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