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篇文裡寫過古代日本人造麴的時候會使用木灰,因為高鹼性的木灰有助祛除雜菌、減少濕度、幫助麴菌孢子生長。那時候在書上讀到,這種技術在北魏的《齊民要術》裡也有記載。

今天好友貼來堀江先生的同一篇文章,貓終於翻出原文來讀。一樣是使用木灰,原來木材選擇完全不同,越讀越有趣,忍不住要來分享一下。

北魏的造麴工法記載

《齊民要術》白醪麴 第六十五皇甫吏部 家法

作白醪麴法:

取小麥三石,一石熬之,一石蒸之,一石生。三等合和,細磨作屑。煮胡葉湯,經宿使冷,和麥屑,擣令熟。踏作餅 :圓鐵作範,徑五寸,厚一寸餘。床上置箔,箔上安蘧蒢,蘧蒢上置桑薪灰,厚二寸。作胡葉湯令沸,籠子中盛麴五六餅許,著湯中,少時出,臥置灰中,用生胡葉覆上(以經宿,勿令露濕),特覆麴薄遍而已。七日翻,二七日聚,三七日收,曝令乾。作麴屋 ,密泥戶,勿令風入。若以床小,不得多著麴者,可四角頭豎槌,重置椽箔如養蠶法。七月作之。

 

重置椽箔如養蠶法,猜想疊高架起後是長這樣。圖片來源:Foodie貓的讀酒筆記

 

翻成白話的大略意思是:

用乾煎、蒸熟和生麥狀態的三石小麥造麴。先將這些小麥混合磨細,然後拌入前一夜煮好放涼的胡葉湯裡面搗攪。接著做成直徑五寸、厚一寸有餘的麴餅。

接著在麴床上放置養蠶用的蠶箔(網狀的架子),再加一層鋪了兩寸厚桑樹灰的竹席或草蓆。接著,用煮滾的胡葉湯稍微過一下麴餅,然後放到木灰上去,再蓋一層薄薄的乾燥過的胡葉。

七天後翻一次,14天後的這個「聚」不是很確定是什麼樣的程序,21日後完成,日曬曬乾。麴屋為了避免灰塵、雜菌和其他小動物侵擾,需要泥封窗戶和出入口。如果麴床太小,可以像養蠶一樣架高。作麴時間在七月。

韓國釀造師依照齊民要術的記載復刻的白醪餅麴。圖片來源:Foodie貓的讀酒筆記

 

 

古代日本造麴不用桑樹灰?

 

看完這篇原文,立刻想知道日本的木灰會不會也是使用桑樹灰呢?結果翻查小泉教授的書,日本使用的是百歲以上的櫟樹、山茶花樹、栗樹,而且不是樹枝灰,而是樹葉灰。還要求那些樹葉要來自老木上面在過去的 15~20 年間長出來的新枝幹。然後,連樹木生長位置也有學問,必須是東向日照良好的岩質斜坡。

為什麼不是桑樹呢?日本的養蠶業不是非常發達嗎?原來,日本養蠶史雖有千年,但實際上蠶絲業開始蓬勃發展,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早在室町時代就開始的製麴行業,當然不會使用不太普遍的桑樹灰。

 

養蠶用的蠶箔(網狀的架子)。圖片來源:Foodie貓的讀酒筆記

 

 

原文出自 Foodie貓的讀酒筆記

核稿編輯:郭宜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