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末期農事試驗場的出現
在明治時代以前,米種出現主要依賴大自然的物競天擇與勤奮農家自身細心選育,像是「雄町」、「愛國」、「龜之尾」都是這樣的例子。
延伸閱讀:龜之尾的足跡(一)阿部龜治,那是賴以為生的糧食,從惣兵衛早生到亀之尾,在夏子的酒以前
然而自明治時代起,日本政府意識到糧食作物來源需保持穩定的重要性,開始投入政府的力量,在各縣市開設「農事試驗場」並廣納人才投入。
根據記載,日本的農事試驗場始於明治26年(1893),首先在東京府西ヶ原、宮城仙台、石川金澤、大阪柏原、廣島、德島和熊本等地設立,後漸漸廣布全國,海外方面也因為太平洋戰爭背景的緣故,在朝鮮半島、滿州、華北、包括台灣等地設立農事試驗場,針對當地的農作物進行開發研究。
台灣首先於1899年設置臺北、臺中、臺南等三地的農事試驗場,1903年合併改制為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為台灣最早的近代農學研究機關。
在如此大量的農事試驗場設立情形下,彼此間也存在些微妙的競爭感,但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能使用近代農業育種技術對世界產生正面影響,可說是百家爭鳴且百花齊放!
根據論文記載,使用人工交配的農作物中最先鳴槍成功並非稻米而是「大麥」,在明治24年時(1891)由帝國農大教授玉利喜造教授改良「Golden Melon」這個二條大麥品種,當時命名為「大丈夫」;「Golden Melon」這個大麥品種幾經改良,時至今日仍然被使用著。
陸羽支場的抗寒任務
稻米方面的研究也相當激烈,在明治31年(1898)時滋賀県農事試驗場場長—高橋久四郎先生開始以「神力」與「善光寺」進行人工交配測試,經過8年的研究後在明治39年(1906)發表了日本最初的水稲人工交配品種「近江錦」,只可惜這個品種並沒有受到廣泛栽培。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東北地方農作遭受冷害的狀況相當頻繁嚴重,於是育成耐寒性高,收獲穩定的稻米便成為當時東北地方陸羽支場的重要任務。
農事試驗場陸羽支場位於當時秋田縣仙北郡花館村,現秋田縣大仙市大曲朝日町
陸羽132號的系譜圖,圖片來源:国立研究開発法人 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
東北地方的「龜之尾」素以耐寒聞名,只是不耐施肥,抗病性弱,而源自靜岡的「愛国」特性是施肥產量佳,抗病虫性強,於是從大正3年(1914年)起,陸羽支場決定發展這兩支米種的特點,先分別對其進行性狀選拔,之後再進行人工交配,目的是最大化兩者的優點長處。
終於在大正10年(1921年),陸羽支場歷經8年時間的開發選育後 —「陸羽132號」問世!
由左至右:陸羽20號,龜之尾四號、陸羽132號,圖片來源:第2部 1世紀前の稲作の技術革新に迫る/日本初の人工交配による優良品種「陸羽132号」/東北農業研究センター主席研究員 太田久稔氏
「陸羽132號」這個品種現今雖然非常少見,但在昭和前期時因為它耐寒且抗病性佳,並能配合當年施肥的方式,收穫量高,在東北地區種植面積曾經達到23萬公頃,成為岩手縣與秋田縣的獎勵品種,種植範圍甚至延伸至朝鮮半島。
根據記載,在昭和4年到27年間「陸羽132號」在東北稻作栽種面積裡一直占據著首位,所以後世把「陸羽132號」認定為日本首支以人工交配法選拔出的優良稻米品種。
靈魂人物寺尾博與仁部富之助
每件作品背後都有貢獻卓越的人們,在育成「陸羽132號」的八年間,背後的靈魂人物是這兩位勤奮的研究者:「寺尾博」與「仁部富之助」。
寺尾博先生,圖片來源:昭和農業技術の原型(かたち)をつくった寺尾 博 – 西尾 敏彦
寺尾博先生出身靜岡市,是標準的青年才俊,父親是知名的養蠶人士在當地頗有名聲,明治42年(1909年)年輕而優秀的寺尾博從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畢業後,立即被東京府的農商務省農事試驗場錄用,他是掌握雜交育種法的先驅。
東京(北区西ヶ原)旧農事試験場本館(創立当時)圖片來源:農業技術發達史
在農事試驗場寺尾先生被視為幹部候選人,通常大學畢業生一年後會擔任技師並被派往地方支場,但寺尾被留任本場,兩年後又被派去兼任陸羽支場的工作,工作型態成為夏季水稻栽培期間前往陸羽支場,冬季則留在本場工作,使寺尾先生也有了「燕子先生」的綽號。
這樣奔波繁忙的行程當然需要更多團隊成員,於是寺尾先生在陸羽支場發掘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助手—「仁部富之助」先生。
據悉仁部先生最初是在陸羽支場的養畜部工作,是因為上司寺尾賞識才調至種藝部協助開發品種。
由於寺尾博先生在陸羽支場兼任兩年後便受政府栽培赴美留學,僅留下珍貴的種子交由仁部先生照看,所以陸羽132後來主要育種工作是由仁部富之助接手完成的,可以說仁部先生對陸羽132的育成扮演著不可抹滅的角色。
仁部富之助先生,圖片來源:秋田Telev
寺尾先生在美國留學回國後立刻投身於農業技術開發,於大正9年(1919年)成為農事試驗場種藝部長,並創立了「指定試驗事業部」推進主要農作物的品種改良,後來更晉升場長,任內開發許多糧食作物的優良品種。
這段時期正值戰爭激化和冷害頻繁的時代,他所肩負的責任和權力在當時是無法想像的巨大。
人氣不墜的「越光米」就是在他的任內完成開發的,也不僅是稻米,其中包括小麥的「小麥農林10號」,大豆的「エンレイ」,紅薯的「沖縄100號」,都是在寺尾博先生任內完成,寺尾先生對日本農業整體有著巨大貢獻。
另一方面,在育成「陸羽132」後,仁部富之助先生也在野鳥觀察紀錄上也展現出細心的成果!
仁部富之助的重要著作「野鳥的生態」,圖片來源:秋田魁新報
大正13年(1924年)仁部先生從陸羽支場退職,以農商務省囑託的身份致力於野鳥研究,並出版著作「野鳥的生態」,在這部書中他對寺尾先生表達了謝意,感謝寺尾在公務之餘允許他觀察鳥類並給予指導,兩人雖是上司與部屬的關係,卻也存在著不言而喻的默契。
宮澤賢治、陸羽132號、時代的矛盾
抗寒性佳的「陸羽132號」在當年也引起文學家宮澤賢治的注意。
宮澤賢治是昭和時期的詩人與童話作家,出身岩手縣花卷市,家族經商從事當鋪(質屋)工作,並擁有大片的土地。
當時地主與佃農的利益關係是相當極端的,然而賢治雖為地主二代卻非常關心佃農的生活,甚至親身進行農耕活動,對接班經商沒有興趣。
宮澤賢治,圖片來源 Wikipedia
宮沢賢治僅僅37歲便因肺結核去世,留下的許多作品中常常能見到悲天憫人的思想,他的代表作「銀河鐵道之夜」被改編為動畫與舞台劇,也影響著後來許多動畫與戲劇創作。
電影「銀河鐵道之父」預告,從宮澤賢治的父親──宮澤政次郎的視角,生動描繪宮澤賢治的一生
在他的詩作曾多次提到「陸羽132號」,比如在「稲作挿話」與「春與修羅」第二集「塩水撰・浸種」的篇章都曾經提到陸羽132的特性能夠抵擋寒冷的氣候,並在他的農村活動中熱心地向農民推薦這個稻米品種。
因為金肥而產生的理念矛盾
然而「陸羽132號」育成特性是需要多施肥才能得到高產量的品種,所以當農家自身的肥料(如堆肥或糞肥)若不夠時便需要購買化學肥料,這樣的化肥被稱為「金肥」,當時的化肥價格也並不便宜,這跟宮澤賢治所嚮往的農村理念是有衝突的。
因此當時在某些農家裡形成了導入「陸羽132號」卻需要購買金肥,即使大夥都能夠豐收,卻因為太過豐收導致米價下跌,最終導致「豐收貧困」的情況。
然而因為當時整個日本都專注於提高糧食產量,並無暇顧及「豐收貧困」這樣的兩難。
賢治經歷的農村問題並不僅存在於古時,農業規模自動化,全球化貿易等等持續對農業、環境、人類生活帶來諸多影響。
新政的陸羽一三二
新政使用「陸羽132號」所釀造的作品,目前同時出現在「Colors」 系列與「農民藝術概論」這部對宮澤賢治作品致敬的系列中,或許也是看見過去的時代矛盾吧。
陸羽132号、愛亀の種子栽培も始めました pic.twitter.com/5JtffHOyDl
— 新政酒造 佐藤祐輔 (@aramasayamayu) June 6, 2019
新政的「陸羽132」特別選擇無肥料、無農藥的鵜養地區來栽種,進一步實踐宮澤賢治對於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理想狀態。
新品種的育成並不容易,即使克服了嚴酷氣候與產量,難道就能實現安穩溫飽的理想嗎?人類經濟活動的利害關係並無法如此簡單視之。
然而「陸羽132號」的育成也象徵著人類科技發展是本於幫助彼此的善念,或許那樣的理想並非一個品種開發就能夠達成,卻僅希望這份善念能持續永存。
參考資料
- Wikipedia 農業試験場
- 近代品種のさきがけ水稲「陸羽132号」 陰の育成者仁部富之助
- 農事試験場畿内支場における人工交配育種 -大正時代における水稲品種育成事情- 西 尾 敏 彦,日本農業研究所研究報告『農業研究』第30号。
- 昭和農業技術の原型(かたち)をつくった寺尾 博 – 西尾 敏彦
- 宮沢賢治の科学と農村活動 ―農業をめぐる知識人の葛藤―並松信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