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酒與本格燒酎中,麴菌與其亞種的差異?大概所有市面上的教科書都寫了黑白黃三種麴種,簡述了各種麴會帶來什麼風味等;接著用引導式的寫法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酵母上,所以很多酒廠會在酵母菌上面大做文章。
當然酵母菌會給風味帶來許多影響,但不知不覺教育消費者的比重開始偏頗,甚至用三分法來評論麴菌,因此可能常聽到有人說「這支酒是黑麴菌製作的,所以有很高的檸檬酸。」但卻忽略了這黑麴是哪一種黑麴與其更多的細節?
教科書中的黑麴、白麴和黃麴
關於麴菌(Aspergillus spp.),特別是釀造日本酒和本格燒酎時使用的麴菌,其實有相當豐富的多樣性和風味表現力。
但許多教科書和市場上的宣傳往往只簡單地提及黑麴(Aspergillus luchuensis)、白麴(Aspergillus kawachii)和黃麴(Aspergillus oryzae)這三種麴菌,並著重於描述它們帶來的風味特徵。
例如教科書中會寫:
- 黑麴:主要用於燒酎的釀造,能產生強烈、豐富的香氣和味道,特別是在沖繩的泡盛(Awamori)中廣泛使用。
- 白麴:也是主要用於燒酎,特點是生成的酸度較低,帶來較為清淡的風味。
- 黃麴:主要用於日本酒的釀造,能產生甜美、柔和的風味,是日本酒釀造中最常用的麴菌。
鮮少被提及的「麴菌多樣性」
但為什麼麴菌的多樣性較少被討論?
在探討麴菌前,我們先回到酵母菌的多樣性和影響力。
酵母菌有成千上萬種,每一種酵母菌都能對發酵過程和最終產品的風味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酒廠通常會在選擇和宣傳特定酵母菌株上投入更多資源,以突出其產品的獨特性和差異化;更簡單地說,就是酵母比較好套入行銷的角色裡。
然而回到麴菌的遺傳變異,雖然教科書介紹了黑麴、白麴和黃麴,但實際上每一種類型的麴菌內部也存在許多遺傳變異,這些變異會影響其酵素活性、代謝產物和最終風味。然而,這些細微差異往往不如酵母菌的變異那麼顯著或容易量化和描述。
因此在商業的考量上,許多酒廠在麴菌選擇和使用上有其傳統,他們不太希望也不是很願意地想要公佈所使用的麴種。加上「黑麴、白麴和黃麴」這3種麴菌已經被廣泛接受並標準化,光討論酵母的故事性就已經足夠,因此捨棄麴菌的多樣性轉而著重在酵母上,在市場宣傳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這也反應在麴菌販售的網頁上找尋時,你可以找到味噌、醬油、甘酒使用上有各式各樣的麴種,但卻幾乎找不太到關於製酒用的麴種。
不過幸好,這件事情也漸漸在被各個酒廠打破陳規中。
日本酒和燒酎中的麴種多樣性
日本酒的麴種
雖然黃麴(Aspergillus oryzae)是日本酒釀造中最常用的麴菌,但不同地區和釀造廠可能會選擇不同的黃麴菌株,以實現風味的微調和差異化。很多時候日本酒的麴種名稱都是以實驗室代號為名,但在2017年後,開始漸漸看到新種麴的問世,例如岩手縣的3款新種麴:「黎明平泉」、「麹菌白椿」、「麹菌紅椿」。
當然實際上酒廠不只使用這些麴種,常聽到的麴種還有「吟香」、「吟味」、「月光」、「北斗」、「IV-2」等十來種等,更進階的使用還包含是否使用複方種麴,以及何種組合是可以使用複方種麴的,這也成為各家酒廠最關鍵且不喜外傳的know-how。
燒酎的麴種
除了黑麴(Aspergillus luchuensis)和白麴(Aspergillus kawachii),燒酎釀造中也可能使用黃麴,特別是在追求特定風味特徵時。
一些燒酎廠會利用多種麴菌混合使用,以創造出複雜且獨特的風味,試想既然燒酎生產上有米麴、麥麴甚至芋麴,難道這些麴種都是一樣的黑麴與白麴嗎?所以我們不難推測出來,米麴專用、麥麴專用、泡盛專用甚至融合株等約莫9種的麴種,都是酒廠不太會主動告知的參數。
種麴育成法
製酒用的麴菌有幾個特徵,最重要的是要無毒性、自然界產生後的安定化、麴菌育成上還有一個定義是需要從單菌來分離、且因不具備性徵因此無法進行雜交育種。
在這些前提下,要提取麴菌就只能從自然界中著手,這也就是著名的「通俗製麴方要訣」中,從稻子上提取麴菌的古方,其中利用現代科學來檢測麴毒素Aflatoxin,便能夠更有效率地找出不同功能性的麴菌,也許未來有機會可以另闢一篇來聊聊。
麴的世界也許不像酵母菌那樣多采多姿,但在製酒的環節中卻依舊隱藏許多細節,特別是藏在課本以外的部份。
這樣開始能夠思考,該怎麼問麴種在風味上的影響變化了嗎?
原文出自 飛行釀酒師熊爸FB 命題1:關於麴菌01
核稿編輯:郭宜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