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和時期曾出現一種特殊清酒「三增酒」,因二戰期間稻米短缺而誕生的產物。圖片來源:photoAC
日本酒是日本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更在 2024 年底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清單。而其發展歷程中,也經歷了許多變革與挑戰。
其中,「三倍增釀酒」(簡稱「三增酒」)便是日本酒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產物。它誕生於二戰後的日本,當時由於米糧物資短缺,為應對市場需求而發展出這種特殊清酒。
從金魚酒到三增酒,到底怎麼流行起來的?

在二戰時期,稻米極為珍貴,連作為基本糧食都不足,遑論用於釀酒。圖片來源:photoAC
「三增酒」的誕生背景可追溯至 1938 年中日戰爭時期。當時日本處於戰時經濟管制,米糧被政府嚴格配給,使清酒生產面臨巨大困境。釀造核心原料「稻米」極為珍貴,連作為基本糧食都不足,遑論用於釀酒。
面對這樣的困境,日本酒造業開始尋求替代方案,酒造業者最初只能透過加水稀釋,以增加清酒產量,這種稀釋酒甚至被戲稱為「金魚酒」,暗指其淡如清水,彷彿能讓金魚在其中游動。
到了二戰後,酒造為了增加清酒風味,開始添加釀造用酒精(大多是糖蜜蒸餾的白色烈酒),然而在原酒中加入釀造用酒精後,酒體會變稀薄,所以又額外添加糖類、調味料及麩胺酸等成分來補足風味,使其口感盡可能地接近傳統清酒,一時蔚為流行!
這個風潮除了因為身處糧食短缺的背景外,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政府曾經支持生產三增酒
國稅廳作為日本酒類管理與稅收的主管機關,在戰後也曾透過其轄下的醸造試驗所(現為酒類綜合研究所)積極推動「三增酒」,並從政策、技術開發與業界指導三方面展開。
由於當時日本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政府優先將稻米用於口糧,釀酒所需的稻米嚴重短缺。國稅廳允許並鼓勵酒造業者使用「釀造酒精與其他添加物」來擴增產量,以同樣的米量釀造出三倍的酒。這不僅確保了酒的供應,也為國家帶來穩定的酒稅收入,因為酒類是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之一。
進一步,國稅廳曾經透過行政命令與技術指導,制定三增酒的生產標準,確保其符合既定的風味與品質要求。雖然在早期被視為不得已的應急措施,但隨著技術進步,三增酒逐漸被視為「標準酒」,甚至成為酒類市場的主流。
當時,國稅廳希望透過「合理化生產」降低成本,推動機械化與省力化,使酒造業者更具效率與競爭力。在此背景下,三增酒因成本低、產量高,而受到政府的支持。醸造試驗所並開始研發「增釀技術」,因為三增酒風味畢竟不如傳統清酒,當時醸造試驗所曾經積極研究如何優化風味與產量?
比如,使用釀造酒精增加酒精濃度、使用糖類與氨基酸調整口感等等,並開發三增酒的標準化釀造流程,使不同地區的酒造業者都能生產出品質一致的產品。另一方面,同時推廣機械化減少人工參與,使三增酒的生產更具規模化與工業化特徵。
當時曾經舉辦技術講習會,向酒造業者推廣三增酒的技術,強調其經濟性與穩定性。國內比賽與評鑑,也開始接受三增酒進入比賽,促使業者認可其市場價值。因為三增酒價格較低,適合作為日常消費品,市場需求快速成長。消費者逐漸習慣這種口感較輕、價格便宜的酒,進一步鞏固了三增酒的市場地位。
在這個生產模式下其產量能增加到原本的三倍,因此得名「三倍增釀酒」,簡稱「三增酒」。這種方式極大地減少稻米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清酒能夠持續供應市場,即便品質相較傳統清酒有所下降,也仍受到歡迎。
買醉時代,三增酒使大眾對清酒產生負面印象
戰後日本戰後經濟成長快速,市場消費能力強,對酒類的需求上升,使三增酒曾經盛極一時,但由於三增酒的製程強調「產量」而非「品質」,其風味與傳統清酒存在明顯差異。這也連帶導致「添加酒精的清酒」逐漸被貼上負面標籤,給人品質低劣的印象。

三增酒在2006 年後,才被「特定名稱酒」取代。圖片來源:photoAC
三增酒的層次感較低,口感上多帶有較強烈的酒精味與甜味,而缺乏米麴發酵帶來的複雜香氣與醇厚。雖然在戰後物資匱乏的時代,它曾經滿足了大量市場需求,但由於品質參差不齊,也讓許多消費者對清酒產生負面印象,導致傳統清酒文化衰退。
然而隨著日本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期,民眾的生活水平提升,開始追求健康無添加的飲食,這股風潮也影響到日本酒界。
昭和45年(1970年),業界內部出現了「三增酒應該被廢除」的聲音。當時有評論指出,由於三增酒的普及,日本酒的地方特色正在逐漸消失,北海道到九州的酒幾乎變得相同,失去釀造的獨特性。
然而,也有酒造認為若停止三增酒,將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影響經營,並違反合理化的趨勢。儘管如此,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在昭和46年(1971年)提出削減三增酒比例的具體計畫,最終計畫在五年內將三增酒比例降至13%,並之後逐步完全廢止。
然而現實層面是,三增酒一直生產到平成18年(2006年)的酒稅法修正「特定名稱酒」,才被正式排除在清酒之外,視同被廢止。

一般來說,清酒可分為特定名稱酒與普通酒兩類。特定名稱酒包括以下八種:「本釀造」、「純米」、「特別本釀造」、「特別純米」、「吟釀」、「純米吟釀」、「大吟釀」以及「純米大吟釀」。
延伸閱讀:清酒的基礎篇,清酒的種類?從本釀造到純米大吟釀,淺談特定名稱與普通酒
回歸傳統釀造,延續職人精神

日本傳統釀酒技術在2024年正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來源:日本酒造組合中央会FB粉專
平成18年(2006 年)日本修酒稅法訂了特定名稱清酒的規範,明確規定「釀造酒精」的使用量不得超過白米與米麴總重的 50%,三增酒因此不再符合日本清酒的規範,正式退出市場。
然而,三增酒仍有它的歷史意義,它不僅代表了日本清酒產業在困難時期的應變能力,也促使業界反思品質與市場需求的關係。
今日的清酒產業更加注重地域風土、手工精緻與職人精神,許多酒造甚至回溯日本平安時代古典製酒法,強調米與水的純粹風味,這與三增酒的時代形成鮮明對比。

「傳統釀酒技術」(伝統的酒造り)。圖片來源:日本酒造組合中央会FB粉專
鈴木前所長對「三增酒」的反思
鈴木明治先生曾經擔任國稅廳醸造試驗所的第16代所長,在他的任期內三增酒是日本市場的主流。然而,他在退休三年後發表了一篇帶有反省意味的文章,反思當時的三增酒政策與酒造業的方向。
鈴木先生並未否認「三增酒在戰後的必要性」,他認為當時的確需要這樣的技術來應對社會需求,但他也對自己反省:
從製造技術的角度來看,日本酒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中略)以「勞動的合理化、生產效率的提升」為旗號,釀造工序的省力化與機械化在過去十年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絲毫不應受到批評。然而,也正因如此,酒造的管理變得粗放,對細節的關注變得鬆散,最終只能接受酒質變得平淡無奇的現實,這點令人擔憂。
(中略)有人認為,推行增釀技法才是導致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從理論上來看,這確實是合理的,我也並不反對這一觀點。但比起技法本身,更應受到譴責的,應該是那些習以為常而不曾反思的酒造相關人士——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
(中略)離開公職已滿三年,回顧過去,我也是這個問題的「罪人」之一。雖然我的影響力微不足道,尚未釀成大禍,但無可否認,我確實也是其中的一員。不知這篇拙文,能否算作我的一部分謝罪呢?
——《日本釀造協會雜誌》第66卷第11號〈蓼食う虫〉(鈴木明治/昭和46年)
三增酒的出現,反映出在戰時與戰後清酒產業曾因爲糧食缺乏而度過的艱辛歷程。它雖然曾因經濟起飛與市場需求而興盛,國稅廳也曾經透過政策、技術支援與業界指導推動三增酒,使其蔚為風潮。然而,這也導致日本酒品質滑落且單調,同時流失傳統釀造技術,更需要對抗產量效率的兩難。但最終三增酒仍然隨著時代演進而退出歷史舞台。
如今,清酒市場更加重視品質與文化價值,消費者也越來越追求具有地域特色而精緻的風味,使得三增酒成為一段有趣而值得回顧的歷史。
參考資料:
- 造り手の都合で造り続けられた三倍増醸酒と元・醸造試験所長の懺悔─ 熟成古酒の失われた100年<17>
- 《日本釀造協會雜誌》第66卷第11號〈蓼食う虫〉(鈴木明治/昭和46年)
- 日本酒低溫熟成先驅:黑龍酒造50年來打造高品質熟成年份酒
- 「醸造アルコール」って何? なぜ使われているの? 【日本酒用語集】
- 日本清酒歷史之豆知識
- 《日本酒之書:20堂課讓你搞懂現在最流行的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
*禁止酒駕,理性飲酒!
責任編輯:郭宜蓁
核稿編輯: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