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日本國稅廳宣布,將根據國家地理標示(GI)制度,於12月20日正式認定福島縣喜多方市與西會津町地區出產的清酒為「喜多方」。這使得喜多方成為繼南會津之後,福島縣內第二個獲得GI認證的清酒產區。
這項認證不僅肯定了喜多方清酒的優良品質,更確立了其在清酒市場的特殊之處。
GI認證是什麼?
地理標示認證(Geographical Indication,GI)是一種保護特定地區產品的制度,確保產品與其產地之間的獨特連結。這種認證不僅標示產品的地理來源,更確保其具備該地區特有的品質與特徵。
以全球最著名的GI認證產品「香檳」(Champagne)為例,法國法律規定只有在香檳地區按傳統方法生產的氣泡酒,才能使用「香檳」這個名稱。這項規定既保護了香檳地區的品牌價值,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可靠的產品來源保證。
GI認證的價值在於它結合了地區的自然條件、傳統工藝、人文歷史等多重元素,幫助消費者辨識並選購真正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產品。
關於 GI 喜多方
「GI 喜多方」是由喜多方市與西會津町的 12 家酒藏組成的「GI 喜多方清酒管理協議會」提出申請。
根據國稅廳的規定,獲准使用 GI 標誌的酒款有:純米酒、純米吟釀酒、純米大吟釀酒以及特別純米酒。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GI 喜多方的生產標準
酒類分類:清酒
生產標準:
一、原料
- 稻米和米麴必須只使用在產地範圍內收穫的稻米註1。
- 水必須只使用在產地範圍內取得的水。
- 必須使用酒稅法(1953年法律第6號)第3條第7號イ規定的「清酒」原料。
- 註1:限於根據農產品檢查法(1951年法律第144號)評定為3等以上的稻米。
二、製造方法
- 必須在產地範圍內,按照酒稅法第3條第7號イ規定的「清酒」製造方法進行製造。
- 必須符合清酒製法品質標示基準(1989年11月國稅廳告示第8號)第1項表右欄所列的製法品質要求。
- 在製造過程中,如需貯藏必須在產地範圍內進行。
- 必須在產地範圍內進行預定供消費者使用的容器灌裝。
GI 喜多方的自然環境
喜多方(福島縣喜多方市及鄰近的耶麻郡西會津町)位於福島縣西部會津盆地北部,周圍群山環繞,擁有豐富的軟質伏流水,對於釀出具有柔和圓潤且醇厚鮮美的酒質至關重要。
這個地區也擁有盆地特有的氣候,夏季日夜溫差大,易於培育出甘甜的稻米。同時,當地習慣使用稻稈作為田地肥料,這使得土壤中的稻稈緩慢分解,提高了土壤改良效果並增強了保肥能力,從而自古以來就能種植出優質稻米。在這樣的環境下,該地區盛產五百萬石等釀酒米品種和越光等食用米,這些柔軟且具有甜味的稻米。
此外,此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非常適合釀酒。這些條件造就了「GI 喜多方」清酒特有的魅力。
GI 喜多方的釀酒人文
根據伊藤豊松著作《会津の酒》,喜多方的釀酒歷史可追溯至 1631 年(寬永 8 年),當時小田付村和小荒井地區(今福島縣喜多方市)成為釀酒的中心。以當地有力商人佐藤家經營的酒藏為首,許多專業商人以及半農半商的地主與富商透入釀酒工藝,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19 世紀中期到後期),共同奠定了當地釀酒業的基礎。
此外,附近的野澤宿地區(今福島縣耶麻郡西會津町)也在同一時期盛行半農半商的釀酒活動。
善用當地水資源與新鮮稻米
在這片地區,由於水源豐富且擁有盆地特有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柔軟且帶有甜味的稻米。因此,包括釀酒用米在內,這裡的稻米產量相當可觀。為了讓大量收穫的稻米能夠更有效地流通與消費,該地區利用豐沛的水資源建造了許多水車。在明治時期,碾米水車的數量超過 20 座,實現了高效率的精米加工。
此外,由於此地屬於遠離海洋的山區,陸路與水路的運輸條件不佳,導致稻米運輸困難。為了有效利用多餘的稻米,這裡也逐漸發展出釀酒業。當地的釀酒業以使用鄰近地區新鮮的優質稻米為主,據推測,這使得當地的清酒自古以來就能保有米香濃郁、甘甜可口的特色。同時,由於此地的居民以食用山菜與蕎麥等質樸的飲食為主,當地的清酒也發展成既有甘味與旨味,又能爽口收尾、餘韻清新的酒質。
酒藏間互助改進釀造技術
與城下町(今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的酒藏不同,該地區的酒藏未能受到會津藩的庇護,為了在釀酒業中求生存,各酒藏相互合作,不斷摸索改進。
其中,曾從事油商的冠木家在明治時期轉而經營釀酒業,第五代當主冠木房八為了改良釀造技術,廢寢忘食地專研,並毫無保留地將其技術傳授給其他釀酒業者。據說,喜多方地區大多數酒藏的當主都曾學習過冠木房八的釀造技術。
另外,野澤宿的酒屋「石川屋(榮川)」經營者石川市十郎(榮四郎),一邊從事釀酒業,一邊致力於農業技術的改良。他嘗試多種方法,並將改良的水稻種植技術推廣到附近的農村。透過這些技術的傳播,奠定了該地區釀酒的基礎。
大正 11 年(1922 年),為了增進互助精神並研鑽釀造技術,設立了「耶麻醸友会」註2。在延續傳統釀造法的同時,為提升品質,該會吸納了當時以「下り酒」註3 聞名的攝津地區(今大阪府北中部與兵庫縣東南部)的釀造技術。
- 註2:1930年(昭和5年)改名為「五味会」。
- 註3:「下り酒」是指從上方(現在的京都府及大阪府所在地區的總稱)運往江戶(現在的東京都)的酒的總稱。
永續發展維護喜多方風土
各酒藏在上述基礎上進行自我研鑽。目前,該地區由各酒藏的釀造責任人組成的「喜多方杜氏組合」,在尊重傳統技法的同時,積極引入新技術與理論,並透過相互分享信息,不斷提升該地區清酒的品質。
此外,為了實現酒造業的永續發展、穩定生產當地酒米,從平成 7 年(1995 年)開始,與當地農民合作,推動減少農藥與化學肥料的酒米種植計畫,以維護喜多方地區特有的風土環境,並為未來奠定基礎。
該地區酒藏與農人的緊密關係,共同建立起具有該地區特色的清酒文化。
GI 喜多方的清酒特色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喜多方純米酒整體具有柔和圓潤與醇厚的鮮味,帶有蘋果和香蕉等水果香氣。
入口時展現清爽甜味,同時帶有輕快乾淨的餘韻,能夠襯托當季蔬菜和山菜的鮮味,特別是與東北地區主要產地喜多方出產的蘆筍的甜味相得益彰。
此外,還能完美搭配當地以蕎麥製成的山都蕎麥麵等簡單純粹的料理。
參考資料:
*未成年請勿飲酒!
*禁止酒駕,理性飲酒!
責任編輯:郭宜蓁
核稿編輯: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