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清酒的保存,最常聽到的說法是「清酒可以冷藏存放一年」,但是您有想過為什麼清酒需要冷藏保存嗎?又為什麼只能冷藏一年?

除了維持新鮮度之外,您知道有些長期低溫熟成的清酒也非常好喝嗎?對於千變萬化的清酒來說,還有什麼面貌需要被看見呢?

清酒風味與時代的關聯?

清酒與許多其他酒類不同,重視「一期一會」的存在,根據四季變化推出,強調「季節感」與「新鮮感」,沒有經過火入的生酒更是如此,需要用低溫冷藏來保留酒質的新鮮度。

 

低溫冷藏保留酒質的新鮮度與纖細香氣。

 

或許有人會問:「以前沒有冷鏈與低溫保存時也有人賣清酒,為什麼現在的清酒這麼強調低溫保存?味道真的有差這麼多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父執輩以上喝過的滋味,可能跟現在我們喝到的清酒風味相當不同。

從戰前到戰後,日本清酒發展走過物資缺乏被迫減產的時代,到了昭和中期甚至出現「三增酒」這種加入酒精稀釋販售的劣質品,接著受到海外酒類如啤酒、葡萄酒、威士忌市場的衝擊,清酒在日本國內銷售越來越差。

為了求生存,有能力的酒造開始往海外市場發展,然而當時冷鏈並不普及,初期發展也只能仰賴一般貿易商,這類通路對於酒質變化與保存狀態與今日是不能相比的,所以早期在海外喝到的清酒口感大多帶有強烈的熟成原物料感。

地酒也有不同的地方風格,也牽涉到釀造技術的發展,中間有許多原因暫不盡述。

然而回到近十年的主流市場觀察,受歡迎的清酒風味大多充滿著纖細的花香或是水果香氣,酒質甜美、纖細而乾淨,這類型特色如果長期處在非冷藏的環境中,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清酒非常強調低溫保存的重要性。

 

日本常常看到開架存放清酒?

談到清酒低溫保存,最常見疑問就是為什麼去日本玩時,常常看到機場或便利店都將清酒放在沒有冷藏的開架空間中?當然原因可能很多:

最有可能是成本限制,冷鏈物流與冷藏空間會大大墊高店家販售成本,並不是所有店家都願意做冷藏空間。

 

冷鏈物流也會增加販售成本。圖片來源:photoAC

 

也有可能是末端店家單純認為「兩次火入」的酒比較耐放,所以認為長期開架存放對酒質影響不大?加上日本處於溫寒帶氣候,平均室溫較低,以往並不重視是否有冷藏的條件。

然而若仔細觀察,有標榜「清酒專賣」的店家,或是被知名酒造認定過的「特約通路」,可說全部都非常注重冷藏存放條件的。

 

清酒的製程很複雜

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清酒風味因為冷藏條件而差異這麼大呢?大約可歸咎於兩大原因,複雜的「並行複發酵」以及是否經過「火入」?

並行複發酵的複雜之處

在釀造酒中,清酒的發酵過程可以說是特別複雜的,釀造酒大約可分為「單行單發酵」、「單行複發酵」以及最複雜的「並行複發酵」

葡萄酒屬於「單行單發酵」,「單行」意指在槽內僅有糖分轉化為酒精的過程,且僅需使用單一發酵槽,便能將果糖轉變為酒精。

啤酒屬於「單行複發酵」,啤酒的「單行」同樣指槽內僅有糖分轉化爲酒精的過程,然而麥汁的糖分必須先在一個發槽內轉換單醣或雙醣類,接著再轉換至另一個發酵槽,經過兩次(以上)所以稱為「複發酵」。

最後,清酒屬於「並行複發酵」,「並行」意指在同一個槽內有兩種作用同時進行,也就是「澱粉轉換成糖分」與「糖分轉換為酒精」這兩件事在清酒發酵槽中是同時發生的。

複發酵也同樣意指兩次(以上),因為清酒有「製麴」這個步驟,必須在一個空間中將澱粉做糖化發酵,才將米麴與蒸米投入發酵槽內共同作用,所以稱為「並行複發酵」。

 

清酒屬於「並行複發酵」。圖片來源:photoAC

 

如此複雜的發酵過程,也造成了清酒風味的變因相當多元,目前研究多認為,香氣主要由酵母所決定,而受歡迎的甜美花果香正如同嬌貴的水果那般,若缺乏低溫冷藏環境,新鮮的果實香氣很快會消失殆盡。

 

兩次火入後,酒質相對穩定

在此我們用「相對穩定」來敘述火入酒與生酒類之間的差異,是表示風味「容易改變的程度」。

絕非表示火入酒就不需冷藏,若長期處在非冷藏環境下,花果香必然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帶有堅果系甜味(糠醛)或是類乾貨(硫化物)的「老香」或「生老香」。

 

延伸閱讀:【熊爸專欄】關於酒的命題8: 硫化物對風味產生的影響?

 

「火入」如何影響清酒稱呼

「火入」如何影響清酒的標示稱呼,愛上日本酒製圖

 

清酒在上槽壓榨後,若完全沒有經過火入便裝瓶出貨,可被稱為「生酒」(或生原酒),這是最大程度保留微生物的酒,因為滋味新鮮飽滿,近年來非常受到歡迎。

然而生酒的變化較難以預測,為了停止酵母活動並穩定酒質,會進行加熱處理(巴氏殺菌),這個步驟被稱為「火入」,火入殺菌依照不同方式,存在以下稱呼:

生詰:先加熱型,壓搾生酒後,進入儲存槽存放前,以蛇管通過或其他加熱方式進行火入,再儲藏以穩定整體酒質,穩定期過後才進入裝瓶步驟,這類酒稱過「生詰」,然而由於從裝瓶到出貨都沒有再次加熱殺菌,所以酒造的儲藏環境與裝瓶線的細緻程度會顯得特別重要。

 

十四代高木酒造常常使用「生詰」的火入技巧

 

生儲藏:後加熱型,壓榨完生原酒後不殺菌,先進入儲存槽存放,裝瓶前再以蛇管通過或其他加熱方式進行火入,火入後即裝瓶,這樣的酒稱為「生儲藏」。

進入儲存槽沈澱一段時間可讓酵母更完整的進入休眠期,同時促進整體酒質穩定,出貨前再進行殺菌裝瓶,也比較簡單掌握酒質變化的空間。

兩次火入:壓榨後生酒經過兩次火入處理,分別是在「儲藏前」與「裝瓶前」兩階段進行,經過完整的殺菌後,兩次火入酒的穩定性相對更高,風味與酒質也更為穩定不易變化。

 

蛇管火入。圖片來源:中沢酒造株式会社

 

瓶火入:近年來更流行的是細緻的「瓶火入」,以生酒直接裝瓶密封後,再進入熱水浴進行火入,好處是少了蛇管步驟,酒液僅會經過裝瓶管線一次,能夠減少酒液接觸空氣的機會,保持新鮮感。

 

瓶燗火入,熱水浴。圖片來源:南部美人

 

保存的基本條件

維持新鮮的保存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做到三件事:「密封」、「低溫」以及「避免光線」。

密封:一般來說,「壓蓋」比「旋轉蓋」的密封性更爲優良,倘若清酒使用旋轉蓋,會比較建議以直立存放,以免漏液可能造成瓶蓋處污染。

有些設備精良的酒造的裝瓶時會充「氮氣」,氮氣屬於惰性氣體,有隔絕氧化的效果。然而在家無法做到充氮隔絕,比較講究的玩家會在開瓶後使用真空瓶蓋代替原有的瓶蓋,將瓶內空氣抽出,大大減少酒質氧化的可能性。

低溫:一般建議清酒保存溫度為攝氏負5度至5度,微凍到冷藏的程度,除了在這個溫層中能夠最大程度降低酵母活性外並保持新鮮外,也是因為許多常見的協會酵母在 10-12度甚至更低的狀態也仍能夠繼續進行低溫發酵。

避免光線:紫外線會影響清酒品質,可能會造成「日光臭」的現象,也會使酒質變黃,因此保存時要必須避免光線。

延伸閱讀:日本酒該怎麼保存?開封、未開封低溫保鮮又安心 :SAKURA WORKS 櫻花製作所零度清酒專用層。

 

維持清酒新鮮的保存條件:「密封」、「低溫」以及「避免光線」。圖片來源:photoAC

 

耕耘「長期低溫熟成」的酒造們

冷藏超過一年的日本酒就不能喝?

絕對不是這樣的!

大約在1970年代之後,就有許多知名酒造開始耕耘「低溫熟成」的清酒市場。

諸如「無二」黑龍酒造、「梵 冰溫熟成 」加藤吉平商店、「大七 妙花闌曲」大七酒造,以及八海釀造、南部美人、新政等等都有非常優秀的低溫熟成作品,並且受到市場的喜愛。

 

 

延伸閱讀:日本酒低溫熟成先驅:黑龍酒造50年來打造高品質熟成年份酒
延伸閱讀:110萬的夢幻奢華日本酒!限量200瓶「梵・超吟 Vintage」驚艷亮相
延伸閱讀:刻畫陳年的框架:「刻SAKE協會」向世界展現清酒熟成的美好

 

那為什麼會有「一年」之說呢?

清酒出廠後,酒造便無法控制清酒保存狀態,也端視不同通路對冷鏈的重視程度,某些通路非常小心謹慎,某些通路則否,所以權衡各方利弊下,得出「一年」的數值,算是新手消費經驗值上比較不會出錯的建議。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酒造酒造推出「低溫熟成」、「長期低溫熟成」酒款,市場接受度也非常高,目前正逐漸形成一股奢華的新風潮,也正顯示只要冷藏保存得宜,在瓶內的酒質變化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2019年8月成立的「刻(とき)SAKE協會」,致力推廣熟成清酒的文化。圖片來源:刻(とき)SAKE協會官網

 

國稅廳已將「製造日期」改為選擇性標示

隨著清酒走向越來越大的國際市場,發展路線也越來越多元化,不管是「低溫熟成」、「常溫熟成」、「樽熟成」都有越來越多酒造或是團體進行不同試驗,探索清酒不同的潛力與可能性。

如果「只」強調新鮮度與製造日期,似乎限縮了清酒未來的發展。

所以為了讓國內外消費者更容易理解,並提高日本酒類的品牌價值,日本國稅廳於2022年(令和4年)7月19日修訂了《清酒製法品質標示基準》(清酒の製法品質表示基準)及《酒稅法及酒類行政相關法令等解釋通達》(酒税法及び酒類行政関係法令等解釈通達)的部分內容,並於2023年(令和5年)1月1日實施:

其中針對「製造日期」做了非常重要的修訂:

「製造日期的標示:將製造日期的標示從必要記載事項,改為選擇性記載事項」

 

綜觀目前的主流清酒市場,雖說常溫熟成的「老香」風味尚未廣泛風行,然而在「長期低溫熟成」這片天地的高端銘柄,卻是有日漸增長的趨勢。

顯示低溫熟成風格已經受到現今清酒愛好者的重視與支持,下次或許您也可以試試看自家低溫熟成,或許開瓶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參考資料:
Development of sake yeast breeding and analysis of genes related to its various phenotypes. FEMS Yeast Research, 2022, 22, 1–13

History, lineage and ph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of sake yeast. Yoshikazu Ohya & Mao Kashima (2019) History, lineage and ph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of sake yeast,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83:8, 1442-1448, DOI: 10.1080/09168451.2018.1564620

清酒の熟成に関与する香気成分およびその生成機構について (1)
—清酒の古酒の香りと老香 磯谷敦子

 

新政酒造為應援台灣花蓮地震,推出藏內熟成三年特別版氣泡清酒 RS type Spark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