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之尾的足跡(二)耐寒的陸羽132號,日本第一支人工雜交的優良米種,寺尾博與仁部富之助
明治末期農事試驗場的出現 在明治時代以前,米種出現主要依賴大自然的物競天擇與勤奮農家自身細心選育,像是「雄町」、「愛國」、「龜之尾」都是這樣的例子。 延伸閱讀:龜之尾的足跡(一)阿部龜治,那是賴以為生的糧食,從惣兵衛早生到亀之尾,在夏子的酒以前 然而自明治時代起,日本政府意識到糧食作物來源需保持穩定的重要性,開始投入政府的力量,在各縣市開設「農事試驗場」並廣納人才投入。 根據記載,日本的農事試驗場始於明治26年(1893),首先在東京府西ヶ原、宮城仙台、石川金澤、大阪柏原、廣島、德島和熊本等地設立,後漸漸廣布全國,海外方面也因為太平洋戰爭背景的緣故,在朝鮮半島、滿州、華北、包括台灣等地設立農事試驗場,針對當地的農作物進行開發研究。